报道志愿者故事,最终自己成为志愿者;拍摄公益节目,最终自己发起组织公益基金……从观察者到参与者,再到践行者,17年来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制片人吴卉,累计参加志愿服务超过1.8万小时。她制作的全国首档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大型真人秀《社区英雄》感动了亿万观众,有力推动了志愿服务的普及。她说:“我愿播撒志愿服务的种子,让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。”
吴卉最初与志愿者的接触是在2003年。那一年,她采访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,接触了很多自愿赴西部偏远艰苦地区从事支教工作的大学生。大学生们热情、善良、奉献的精神风貌让她深受触动。“大家互相都不认识,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,携手同行,这种感觉让我觉得温暖。”吴卉说,后来在制作一档专题节目时,吴卉采访“首都的士雷锋车队”,队长王凤进在录制现场带来一个装色拉油的油桶,每接送一次乘客,她就放进去1元钱,装满后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“当时做节目的时候,王大姐已经捐了四五桶了,大家都感动得不得了,偷偷往油桶里塞钱,让王大姐带走。”
“志愿服务真的不可或缺!”这是吴卉从一场重大变故中得到的体悟。2012年春节,大年初九,凌晨4点,父亲心脏病突发,慌乱的吴卉只能打物业电话求救,小区保安马上来帮忙。尽管最终父亲还是走了,但在人生最无助的时候有人伸出援手,吴卉感恩不已,同时也有点遗憾,“如果社区里有个随时能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服务的机构就好了”……
“社区是居民的家园,是最能体现爱与温暖的地方。如果做一档以社区公益为主题的节目,一定可以大大推动全社会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了解。”吴卉说,通过多年从事法治报道和社会报道积累的经验,她深深地感到我们这个社会特别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、相互关爱。“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张静说,志愿服务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,她的话坚定了我制作《社区英雄》的决心。”
怎么做才能让节目既好看又凸显志愿精神?
吴卉和同事们决定:把节目设计成挑战与对战模式,每期节目有两位公益项目发起人作为“社区英雄”接受挑战,用7天时间,邀请上千名志愿者进行一场盛大的千人舞蹈,用各具创意的造型表达公益理念,赢得公益金支持。在演播室现场,他们将接受嘉宾提问和评判,由200名青年志愿者投票决定“公益奖励金”的归属。节目中的“英雄奖励金”由公益基金会现场发放。
“1000人同时跳舞,任务艰巨到难以想象。‘社区英雄’要一家一家去敲门,能行吗?我当时心存疑虑。”吴卉说,“但是一想到,如果每个人能影响6个人,一共能影响6000人;这6000人就更能理解志愿者、理解公益精神,我们节目就没白做。”
一期节目,吴卉和同事们要从1000名候选者中筛选出100名挑战者,节目组再分成四五个小组,对100人进行面访,深入交谈,拍摄视频资料,撰写调研报告,研究初选视频,将人数筛选至20人;然后十几个摄制组每组用6个机位跟踪拍摄7天,剪辑15天,至此,外拍过程告一段落;现场录制环节才刚刚开始……
“辛苦是辛苦,但和志愿者们在一起的日子都是甜的。”吴卉说。
有一期节目,女嘉宾得知“社区英雄”要为癌症患者募捐时,毅然剪掉满头青丝,把一头长发捐出去给患者做假发;有一期节目,明明其中一名“社区英雄”获胜了,但他却执意把奖金让给对手,因为他觉得对方更需要帮助……
《社区英雄》开播后不久,即荣获第十八届亚洲电视大奖“最佳真人秀节目”奖。来自世界各地的40位评委表示,通过节目,看到了中国社区真实的状态,节目用镜头记录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,质朴而感人。
8年来,节目共拍摄90个社区公益项目、制作16期公益人物纪录片、创作84场千人舞蹈,联合19家公益基金会,近12万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公益。播出以来,节目观众触及量超过10亿人次、新媒体转载量达到1300万以上。
“志愿服务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,我相信自己是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。还有8年,我就要退休了,退休后还要继续做志愿者。”在采访结束时,吴卉对记者说:“当你不知道该做点什么的时候,就去做志愿者吧。”
《人民日报》(2020年08月18日06版)
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,他在关键时刻站出来,成为武汉最早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之一;
面对物资告急,他不仅个人捐赠和承担费用上万元,还组织募集社会资金50多万元,用于采购急需物资;
面对交通停运,他极力争取服务“通行证”,组织志愿者在武汉三镇“急行军”……
这就是王兆晖,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,一名出征时党龄只有3个月的青年共产党员。
1月23日,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。市内公共交通停运,往日车流如织、人头攒动的城市画面骤然定格。
“最早开始接送医护人员其实是巧合。”王兆晖说,当时接到一名医生朋友的求助电话,请求他帮忙接送同事。王兆晖二话不说,立即发动车辆,前去接对方。途中交谈得知,很多参加工作不久的医护人员还没有私家车,上下班交通成为难题。
病毒肆虐,白衣执甲,给医护人员提供最大的便利和服务,就是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。王兆晖立马翻起通讯录拨打电话,同时上网搜索信息,很快联系到一批志同道合者,组建了“医护人员接送志愿群”,医护人员有需求,就在群里发个信息。王兆晖时刻紧盯微信群里的滚动信息,无论白天还是半夜,只要一有空,他就立马出发。
“我们都是普通人,也会害怕。所以运送物资期间,我都是一个人住,因为每天都会在各个医院间往返,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,所以不敢和家人接触……”王兆晖说,“有些事总得有人做,一想到医生护士在高风险环境下没日没夜地工作,我们也就无所畏惧了。我们需要他们,他们也需要我们。”
一天,在武汉市急救中心白玉山站,王兆晖看到一名医护人员用酒精反复清洗护目镜,那本应该是一次性防护用具,却因为物资暂时短缺不得不重复使用。王兆晖在各个医疗机构间穿梭,更加感受到物资极度紧缺的状态,“无数人在用生命与病魔较量,我们也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!”
随后不久,武汉各大医院纷纷物资告急。王兆晖个人捐赠了价值6000多元的物资,但这还远远不够。他把募捐医疗防护物资的想法与其他志愿者沟通,大家不谋而合,立即付诸行动,短短两天便募集资金将近30万元。王兆晖等志愿者又多方联系采购,几经周折集齐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和口罩共1000箱。
1月26日0时始,武汉中心城区机动车非经许可一律禁行。王兆晖所在的志愿服务团队因为前期工作出色赢得信任,凭借多家医院开具的证明,成功争取到交通管理部门制发的“通行证”;他们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车,在武汉市内畅通无阻。解放军和各省份组织的医疗支援团队陆续抵达武汉后,王兆晖和志愿者们就成立了新的小组,专门为援汉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服务。
湖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,普通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物资保障又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,特别是一些老旧社区、困难户和养老院,等等……王兆晖和志愿者们又开始想办法筹集生活物资,哪里有需要、哪里最困难,他们就出现在哪里。
王兆晖所在的志愿服务团队,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,并从最初的几个人逐步扩大融合为500多人参加的“武汉抗疫公益志愿者联盟”。从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到解除管控的76天里,王兆晖奔波上万里,他所在的志愿服务团队共为20余家医疗机构、10余家爱心公益组织提供服务,帮助2000余名医护人员以及许许多多社会群众。
《人民日报》(2020年08月19日 06版)
疫情期间,出行不便,武汉一些慢性病患者面临买药难题。很快,社区购药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武汉各家药店,替居民跑腿买药。叶九思,就是其中一名志愿者。
叶九思是一名共产党员,也是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吉林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。
“我自己也是重症慢性病患者,特别能体会慢性病患者买不到药的心情。”他说,“我知道我该站出来,尽力帮大家。”
得知武汉招募“志愿服务关爱行动”专项志愿者后,叶九思立即报名并成为所在社区的一名专项志愿者。他从事过慢性病管理工作,希望能用自己所学为居民提供药品代购志愿服务。
为了节约时间,减少交叉感染,社区组建了3个代购群,通过网上下单、网上付款,药品集中送到居委会,由志愿者分拣配送,这样解决了80%购药人群的需求;剩下20%的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,叶九思就和其他志愿者一家一家上门联系,收集购药需求,帮患者解了燃眉之急。
叶九思回忆:“疫情严重的时候,为重症病人买一次药,往往从下午两点半开始排队,到晚上10点多才拿到药。”
排队时,叶九思常常顾不上吃饭,又饿又累。但是一想到重症患者正在等着“救命药”,他就咬着牙坚持下来。“等到给居民买好药、送完药,回家躺在床上时,浑身就跟散了架一样……”叶九思说。
对于叶九思的付出,社区居民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:想方设法为居民节约药钱、耐心指导患者合理用药……在代购药品志愿服务的40多天里,叶九思为永清街道吉林社区居民购药达1500多人次。
叶九思不仅是药品代购者,更是患者的贴心人。“有些药品,我要跑好几个药房才能买到。有时候,还要多跑几家药店,比较一下价格,尽量为居民节省一些药费。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各个药房之间穿梭,一天下来最少要骑20多公里。”叶九思说。
没有任何利益回报,还要冒着危险、付出极大的艰辛……这些并没有难住叶九思。他说,“在大灾大难面前,这些不算啥。作为武汉市民,我爱我的家乡,我要守护这里的人们。只要能帮大家共渡难关,哪怕力量微薄,也要拼尽全力。”
《人民日报》(2020年08月15日 06版)